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的商业秘密便是企业的生命线,关乎企业的生存根基与发展前景。令人遗憾的是,部分员工在离职之际,受薪资纠纷、职业发展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可能有意或无意地以不正当的方式处理任职期间接触的商业秘密。近日,笔者团队接待了一位慕名前来法律咨询的公司客户。据该客户介绍,公司一名员工离职时因薪资和职业发展问题的处理不满,私自拷贝公司商业秘密并以此威胁公司索要“拖欠的工资”。结合公司的陈述,本案不仅涉及职场人士的常见违法犯罪行为,也反映出企业在商业秘密管理和保护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此,我们结合案情进行相关法律分析,供客户参考。
某科技类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不幸陷入困境,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导致欠薪情况的发生。员工A,作为该公司工业设计师,于2024年10月24日正式提交离职申请,并声称公司拖欠其工资9.3万元。然而,A在离职时并未遵循正常的工作交接流程,且劳动关系依旧保留在公司名下。其后,当公司因业务需要打开原本配发给A的电脑时,却震惊地发现电脑硬盘已被清理一空。
公司在认定A拷贝资料的过程中,有多方面的依据:
从电脑使用情况来看,公司为每位员工配备了固定专用的电脑,A离职后,该电脑无人继续使用,而11月打开电脑时,发现电脑竟未设置密码,这一异常情况更加重了公司对其拷贝资料的怀疑。正常情况下,员工离职后电脑应处于锁定状态或有密码保护,而此电脑却毫无防备地呈现在众人面前,不得不让人怀疑 A 是否在离职前已将重要资料拷贝走,故意留下一个 “空壳” 电脑;
办公环境方面,公司大门设有门禁和摄像头,整体的安保措施使得外人难以接触到电脑内的资料;
再看劳动合同,其中明确包含了保密协议,从法律层面而言,这表明A知晓并理应严格遵守公司的保密要求;
后续事件更是为公司的怀疑增添了有力佐证。因公司业务需要,领导向A索要相关资料时,A也曾有过一次提供片段资料的行为,证明电脑内的资料确在A手中。
综合上述因素推断,A很可能在提交离职申请前就已经将资料拷贝走并带走了公司的移动硬盘,这一切似乎是他要回拖欠工资的“谈判筹码”。上述资料中包含公司多项外观设计专利和即将申请专利的设计产品,这些设计在市场上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且该产品是公司未来几年的核心盈利点和进军国际市场的关键。商业秘密一旦泄露,公司在行业内的声誉可能受到严重损害,公司客户可能会对公司的产品的独特性产生怀疑,进而导致市场份额的流失。同时,竞争对手可能会借此机会迅速抢占市场,使公司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甚至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二百一十九条的规定:
有下列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以盗窃、贿赂、欺诈、胁迫、电子侵入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
(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的;
(三)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的。
明知前款所列行为,获取、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该商业秘密的,以侵犯商业秘密论。
本条所称权利人,是指商业秘密的所有人和经商业秘密所有人许可的商业秘密使用人。
本案中,A未经公司允许,私自拷贝公司商业秘密并带离公司,这一行为本身就存在极大的风险,这些资料一旦泄露,哪怕仅仅是影响到公司相关专利的申请进程,都可能间接引发公司的经济损失,从法律角度而言,将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既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也将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入罪门槛降低至30万元。本案中,公司的科技产品凭借其独特性与创新性,在未来几年的预期经济利益接近一亿元,远远超过法律规定的入罪标准,属于《刑法》中明确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情形。若公司决定诉诸法律,追究其刑事责任,A的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将遭受灭顶之灾。
深入剖析A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本案的法律后果还涉及劳动关系层面的问题。A的劳动关系仍然隶属于公司,却实施了侵犯公司商业秘密的行为,根据我国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当员工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或法律法规之时,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公司便有了开除A的合法依据。在这种情况下,即便A坚称公司存在欠薪问题,在侵犯商业秘密的事实面前,其追讨工资的诉求也将面临巨大阻碍,甚至完全失去法律的支持。这充分表明,A的行为是极其不明智的,他的行为不仅触犯了《刑法》,在劳动关系方面也将自己逼入了绝境,真可谓是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此案例仿若一本鲜活的教科书,重重地为我们写下了这页充满警示意义的篇章,敲响了一记长鸣的警钟。员工A本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通过合理的途径争取自己的权益,却因一时的冲动和错误选择,陷入了违法犯罪的泥沼,面临法律的严惩。而企业,也在这场风波之中遭受了信任危机和巨大的潜在损失。
漫漫人生路,我们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抉择,希望广大职场人士能够以本案例为鉴,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珍惜自己的职业操守,牢记法律的红线不可触碰。欠薪绝不是实施犯罪的借口,面对与公司的纠纷时,请务必保持理性,通过坦诚沟通、平等协商与合法维权的渠道解决问题,例如可通过劳动仲裁解决纠纷。万万不可出于报复心理拷贝公司机密以“秘”要挟。以卵击石挑战法律权威,最后只会落得人财两空,害人害己。
与此同时,企业也应从内部反思,完善管理机制,高度重视商业秘密的保护工作,这不仅是维护企业自身利益的关键,也是对员工、对市场、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加密技术对重要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定期对员工电脑进行安全检查,限制员工对敏感信息的访问权限,员工离职时进行详细工作交接和资料审查等,以防止类似情况的重演,共同构建一个公平、公正、法治、和谐的商业生态环境。
-
menglingjun@hengtai-law.com
-
021-68816261
18721393079 -
公司商事/民商事争议解决/刑事辩护与刑事合规
-
中文